三、行动举措
(一)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突破
1.产业规划和项目到村到户到人。县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上手,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谋划今春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项目和细化措施,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调减附加值低、破坏生态环境、市场潜力不足的农产品,确保每个县要有1—3个主导产业,每个乡镇要有1个特色种类,每个村要有1个优势品种。坚决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加快推进旱地全部改种经济作物,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2.春耕物资备足备齐到村到户到人。各级农业、供销等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物资的准备和调运工作,保障农资需求,确保春耕备耕全面及时展开。围绕主导产业,坚持“本地育苗、就近供应”的原则,结合实际建设种苗繁育基地,最大限度满足本地用苗需要。加强农资市场综合执法,依法打击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劣种子种苗等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保证农资质量。
3.利益联结机制到村到户到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统揽,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上半年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的乡镇和贫困村,推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的有效联结,确保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积极推广扶贫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改革。
4.产销衔接机制到村到户到人。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每个村、每个主导产业都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都要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村社合一”;继续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必须定向采购贫困村农产品,每个贫困村都要有1个以上农产品定向直通渠道;全力推进“校农结合”,全省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数量达到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继续推进电商扶贫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至少有1个电商网店,冷链物流实现扶贫产业基地全覆盖;大力拓展对口帮扶城市等东部发达地区大市场,强化劳务协作与输出,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等工作,力争每个贫困县在对口帮扶城市开设1个以上农产品直销窗口。产销衔接的每宗交易都明确落实到具体的产地村、生产户、生产人。
5.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到村到户到人。全面开展“万名农技专家下基层”活动,统筹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技术力量,围绕种、养、加、销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对每个扶贫产业、每个贫困村、每个合作社的全覆盖,确保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贫困户都得到技术服务。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全员培训,完成50万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不间断系统培训,确保每人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实现稳定就业脱贫。以村为单位,在全省大力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选派各级干部沉下去开展巡回宣传宣讲,用好“土专家”“田秀才”,做好思想发动。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涉农企业培训力量,强化农机与农艺结合,促进现代农业生产。
(二)高质量打好以农村公路“组组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硬仗,进一步夯实贫困地区脱贫基础
1.坚持量质并重。克服春夏多雨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以赴抢抓工期,加快建设进度。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计划,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施工台帐,强化施工设备人员统筹,上半年实现2018年度“组组通”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加强技术业务指导,严格执行通组公路设计、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最大限度使用本地施工队伍,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
2.坚持权责一致。严格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严格落实通组公路建设主体责任,加强砂石料场、用水用电、炸材供应、纠纷调解等施工保障,有序有效推进项目实施。建立完善项目施工监理制度。
3.坚持有路必养。运用“大数据”管理手段,加大已建项目管护力度。对项目库建立、计划下达、招投标、施工合同、实施进展、资金使用、质量监督、验收管理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管。严格将每公里40万元的补助资金全额用于通组公路建设直接工程费支出,市、县两级政府必须按照每公里1500元左右标准落实通组公路养护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
4.坚持城乡一体。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不断提升乡村客运班车通车率。做好农村客货运输,分期分批投放农村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站等建设,探索“定点通”“常年通”“安全通”的农村客运运营新模式。以行政村和30户以上的自然村为单位,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动乡村多规合一。丰富提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内涵,加快制定实施各专项规划,加快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
(三)高质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确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困难群众迁居发展致富
1.2018年度项目全面开工。按照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动作,盯紧盯牢目标,压紧压实责任,科学倒排工期,强化施工组织,全力推进2018年度132个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易地扶贫搬迁连战连捷。
2.2017年度项目全部完工。对2017年度251个搬迁项目,加快组织开展项目验收、资金结算、搬迁动员、分房入住等工作,确保76万人全部搬迁入住,同步开展对搬迁群众的全员培训,落实以就业为核心的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五个三”工作。
3.建成完工项目全面巩固。巩固扩大2016年以来搬迁项目脱贫成果,以安置点为单元进行全面梳理,对有劳动力家庭逐户落实就业措施,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社区管理和后续服务,解决安置户生计和就业问题,促进搬迁群众的社会融合和稳定,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高质量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兜实兜牢脱贫攻坚网底
1.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开设“绿色通道”,及时下达春季学期贫困学生资助资金,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做好教育扶贫资助。加强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不断提升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水平。继续办好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制定开班时间表、任务量,层层分解落实。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支持力度。探索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依托中小学广泛发动农村教师,重点对少数民族、老年人、妇女等实施脱盲再教育。
2.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90%以上,农村贫困人口100%参合(保)。开展大病集中救治,落实“定点医院、定诊疗方案、定单病种收费标准、定联动报销比例”等“四定”措施。全面提升36种慢性病保障水平,实施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继续实施基层人才岗位履职能力培训,上半年开展一次万名医生巡诊义诊活动,指导基层做好疾病诊断、治疗、康复工作。
3.全面落实农村“危改”任务。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倒排工期计划,落实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保障各项计划任务顺利推进。鼓励和支持农村建筑工匠带头人及贫困户参与农村危房“危改”“三改”工程建设。将农村危房“危改”“三改”纳入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范围,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五主体、四到场”制度。大力组织开展专家下乡送技术服务。开展农村危房改造4类重点对象动态调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计划脱贫出列县开展调查。